avatar
instagramthreads
Published on

2024 一月生活與職涯反思

Authors

最近有個突如其來的靈感是可以收集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然後在每個月底組合成短影片,記錄生活之餘,也分享一下本月的一些反思及完成了哪些事:

🔥 成品展示

生活

這個月因為返鄉投票的關係開啟了我的嘗試 Work From Café 之路,咖啡廳的 vibe 搭配咖啡因很容易就可以進入心流高效率產出,但缺點大概就是沒有多螢幕及有討論需求時,旁邊不能太吵雜,或是就需要搭配一副有抗噪通話效果的耳機,除了我目前服役中的 Airpods Pro 外,目前看起來 Sony WH-1000XM5 比較吸引我。

職涯反思

這個月難得與 Frontend lead 小聊了一下 1 on 1,記錄一些收穫:

  • Frontend 可以先不用鑽太深,有時候先增加廣度後 (像是去學學 Backend、DevOps 等)再回頭深入,反而學起來會更有效率。其他領域應也可以套對應相關領域。
  • 假如日常任務很簡單,能試著加上一些自己想玩的技術與 idea,畢竟PM、設計有時候還是需要一些工程面向的反饋才能讓產品更有趣。
  • 影響力需要練習,也不一定要在 Senior、Staff 的位置才能做,多學多看多試著分享,有做出來的也是未來自己可以帶著走的,對職涯有幫助。

冒牌者症候群解方

  • 看到比自己厲害的人不需要自責自己還不夠努力,async/await 在目前正在學習的內容上,一次做一件事。
  • 《蛤蟆先生看心理師》:「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也沒有任何法官比自己更嚴苛」。
  • 試著練習感謝並接受別人的稱讚,除了禮貌外也對解除冒牌者症候群有幫助。

接案與學習心態

今天看了這部 Terry 的影片 —— 我人生第一桶 $100 萬美金,記錄一些 key takeaway :

  • 第一份技術諮詢的工作,是大二時覺得喜歡的餐廳網站很爛,主動向老闆詢問要不要幫忙翻新,儘管當時連 JavaScript都才剛開始學
  • mideset 是工作先接到手,會不會不重要,寫程式這件事,沒什麼做不出來的,只有看願不願意花時間去學而已
  • 不是要你去答應自己沒把握的事,當下會不會是一回事,當你真的要 deliver 的時候,你自然會有責任感,就算是熬夜也要把它給做出來

第 3 點蠻有感,接案基本上是一條龍通包,所以也沒在管會不會後端、AWS部署等,以前接了兩個案後,什麼job queue、刁鑽的 https 簽署問題翻了好幾天英文文章研究套件也是搞得定。

剛好在 IG 上分享後也得到一些反饋,讀者提到「越是想先學好再去做事反而都學不太好」,確實這樣的順序最後容易因為太完美主義沒學完,然後等熱度燒完後開始拖延,接著可能就被更新潮的東西給吸引走而什麼都學不深。

像我之前學 Next.js 就是這樣,某天下定決心從文件第一頁開始翻,結果才學到 Routing 就沒有後續了。後來乾脆直接動手用 Next.js 造這個 blog 反過來去補強知識點才比較有動力。

前端框架反思

補充前陣子 twitter 與一些國外文章上有許多 Next.js 與 React 相關的討論,像這篇 React, where are you going? 討論度蠻高的,作者是 Matteo Frana,是一間專注於開發以 React 為 base 的 CMS 公司 — React Bricks 的創辦人。他寫了封信問 React team,是否讓 React 能真正開源出來不要是由 Meta 與 Vercel 來主導而有種越走越歪的樣子,增加複雜度與開發者心智負擔,讓框架的生態圈越趨複雜。 文中提到了幾點問題:

  • React 的走向越來越靠向框架,尤其是 Next.js
  • 拼命地在社群行銷 RSC,也因為目前在 Next.js 中預設使用 RSC 的狀況下,這也變相迫使其他服務需為此跟進,但花費的資源卻不能確定是否有對應的成效,讓開發 web 變成一件複雜的事
  • 雖然 React 仍是最受歡迎的框架,但建議大家多看看外面世界,Vue 相對容易使用、Svelte、Astro、SolidJS、Qwik 等也都提出了許多革新的概念
  • 期待 React 能真正的回歸社群,而不是掌握在 Meta、Vercel 手中決定他的走向

看完這篇文章,有個感想是「技術可能會過時,但知識的本質會留下」,為了避免「今日 React,明日 jQuery」的狀況發生,能做得到只能是多學習與框架無關且通用的知識,像是設計模式、系統設計、前端優化、甚至跨領域學習後端、DevOps 等,這對未來的職涯才是有幫助的。

就像之前尤雨溪這個討論中,後來去看其中引用的討論找到一個很不錯的觀點

我們每天用那麼多 framework 和 library,這些都是認知的負擔。當某一個領域的心智負擔膨脹到如此之大,連官方文件都需要把這些「技巧」當作框架知識體系一部分傳授給新人的時候,你不可能再靠這個框架對抗複雜性了。

要讓事物簡化,就必須有所取捨。這意味著為了獲得更大的價值,你需要放棄一些本身也很有價值的東西。沒有犧牲,就無法應對複雜性。這正是概念壓縮(conceptual compression)的核心。

說直接點,多學習框架無關的知識,多嘗試一些新的範式,多接觸一些其他框架 (例如 Vue),就不會被某個框架綁架。然後,透過消滅複雜性的方式,解決複雜性暴漲的問題。

一月完成了什麼?

  • IG 完成 3 篇貼文、1 則短片
  • 完成了 1 篇關於 tree-shaking 技術長文,想來把部落格做主題分類更適合未來方向
  • 讀完 1 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計算完購屋預算及開始規劃開源節流計畫
  • 開始試著用 Notion 拆解年度目標,也寫了新的年度目標貼在廚房
  • 終於換掉用了 4 年的 500 元安全帽,投資在安全與舒適度上比什麼都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