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substackSubstackthreadsinstagram
Published on

JSDC 2024|第一次當技術講者紀錄與心得

Authors
目錄
jsdc 2024

最近剛好在寫年末回顧,原本想說關於 JSDC 2024 的心得可以 merge 在一起,但因為我廢話可能很多,所以還是趁記憶猶新把這部份單獨拆一篇出來好了。

如果是對演講主題本身有興趣,也可以參考另外整理出來的這篇逐字稿筆記 — 《一起探索 VoidZero 為 JS 生態系準備的瑞士刀》

緣起

大約十一月中主辦方的 Lois 來訊詢問意願,原本怕時間稍微有點趕來不及準備太完美有些猶豫,但覺得機會難得最後還是答應了,反正挑戰 deadline driven 也不是第一次了。

選題

關於選題一開始 brainstorming 是列了蠻多選項的:

  • bundler 效能壓測怎麼做的?
  • HMR 的原理解析?
  • React compiler
  • Vite 原始碼相關?
  • Next.js caching

因為是 JavaScript 相關的議程,所以在想主題不能離題太遠,在評估了這幾個月的忙碌程度、剩餘的準備時間後,怕要從零研究新東西風險比較大,最後還是決定先以今年的 iThome 鐵人賽主題來做延伸,可能把其中寫得不夠深入的部份加強一些。

但準備過程中覺得 Vite 生態系的這個選題範疇還是比較侷限一些,如果是面向初學前端或不熟悉前端工具的聽眾,淺白的部份可能帶得太快,demo 的部份可能稍微太難懂,不確定短短 20 分鐘是不是有辦法給出一些能帶走的知識點,算是第一次擔任講者不太完美的地方。

簡報準備

brainstorming mindmap

可能因為第一次準備比較沒頭緒,最開始時先是用卡片筆記的方式盡可能地把各種資訊都看過一遍;而簡報一直遲遲無法動工時,也先把粗略的 mind map 流水帳列下來。

今年最習慣的學習方式還是用 Heptabase 來整理,有興趣可以使用我的邀請連結試用或直接 google 也行,小小的無情置入一下。

過程中從到 JSDC 官方的 Youtube 頻道反覆看了幾位前輩以前怎麼講的,能大概抓一下 20 分鐘內的開場、demo、收尾要說些什麼。也把今年的 ViteConf 再看過一次,被其中 Antfu 這場用他自己做的 Slidev 簡報的效果給驚豔到,主要是背景漸變效果以及可以做程式碼動畫的 demo 特性很適合拿來演講,當下就決定要來玩玩看 Slidev。

但在文件上搜尋一番似乎沒看到這個炫炫的主題,後來倒是在 VueConf 2024 深圳場,看到由 Kevin Deng 這場關於 Vapor 的講題上有類似的效果,剛好他有在 GitHub 上把簡報原始碼給開源出來,所以後來就以此為基底來做這次 JSDC 演講的簡報。

email conversation about talks

另外有個小插曲是最後準備就緒後,打算將簡報原始碼開源時,發現原版是以 AGPL-3.0 來做授權,所以也寄信問了一下作者,對方收到後也秒回,感受到了開源社區的滿滿溫暖。

演講當天

前一晚不小心晚餐時喝了杯紅茶睡不太著,好像只睡了三個多小時五點多就自然醒了。

把講稿再做了些修飾後,額外多補了一些 Vitest 的 demo,也順手在部落格上補上 talks 新頁面方便有興趣的聽眾可以參考:

blog talks page

一直弄到九點多吃完早餐與熱咖啡後,十點多匆匆來到言文字現場做準備:

emoji cafe

到現場後在 Shao 協助引導下先到二樓簽到與準備,也感謝他後來各種細心幫忙倒茶水與找便當袋的照顧。上樓後剛好一旁是同為講者與 IG 技術自媒體經營的 Vivian,他也大方地過來打招呼與聊了幾句,但可能因為再十幾分鐘後要上樓開講,有點緊張下我回應的好像也有些匆忙。

這次的議程可以選擇預錄、線上直播、線下直播三種方式,因為我是第一次嘗試當講者,覺得還是想到現場實際感受下 live talking 的臨場感,在看到現場許多專業的工作人員與設備還是覺得挺帥的:

preparing for the talk

也補一個開講前的第一人稱視角:

first person view before talk

看來也沒多緊張嘛,還有心情錄影

基本上我講稿寫的蠻完整的,所以當下說服自己就照著講稿正常發揮就可以了。而實際用 Slidev 來做簡報覺得體驗蠻不錯的,沒有實際去看文件但後來前一天在家試講時,發現他的 Presentor Mode 是用開兩個視窗的方式來控制,猜測可能是用類似 postMessage 的方式來溝通。

另外好險有稍微去記一下快捷鍵,像是 F 是切全螢幕,因為現場與工作人員做設備 setting 時,我一開始沒找到延伸螢幕的畫面,但就直接用盲按快捷鍵的方式來設定,也順利設好直播畫面。

而講稿模式下的右下角有時間提示,所以更方便去拿捏時間,雖然我早上多事多加的內容最後還是害我講起來非常趕,感覺這次準備的內容如果順順地講大概可以講到四十分鐘,也算是一個經驗就是了,畢竟現場慢慢講除了有助於緩和一開始的緊張外,也可以讓聽眾更容易懂一點。

因為時間沒拿捏好的關係,也沒什麼機會回答現場 Q&A,但後來把 Slido 上的現場提問與演講逐字稿都補到《JSDC 2024|一起探索 VoidZero 為 JS 生態系準備的瑞士刀》這篇中了,有興趣可以再參考。

會後交流

因為剛好在主辦方邀請下,中午還有另一場 Panel,中間空檔也簡單與 Caesar、維元交流了下今天演講的心得,也和 Vivian 聊了各種線上英文平台的話題。

discussion with Caesar

在里長伯精彩的演講後,也接續與維元、Vivian、後端里長伯一起進行關於「舊時代社群 vs 新型態社群參與體驗」這個主題的論壇討論。

在開錄前與維元聊到,這次他們的其中一個方向希望是能找比較多的新面孔來演講,所以講者中有許多都蠻年輕的,聽到這個開玩笑地說我不小心把平均講者年齡拉高了,維元也回說「沒關係看起來有像就好了」🤣

中場 Panel 討論

panel discussion

Panel 的問題蠻不錯的,聊了許多經營新型態技術自媒體的話題,雖然會前有稍微想了下回答的方向,但我還是保留了許多即興發揮的部分,還好因為坐在中間,每次 cue 人時都是從我兩邊開始所以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想。自覺講起來應該是沒有離題太多或誤人子弟,列一些有印象的部分:

  • 好奇幾位講者現在最常接收技術資訊的管道是來自哪裡?
    • 訂閱國外電子報的,也有在用 Substack
    • 追蹤 bluesky、twitter 上開源社群大大
    • 有個技術用的 youtube 帳號,專門拿來看國外技術教學
  • 當時是怎麼原因開始經營自媒體的?
    • 曾經有寫部落格習慣,中間斷掉學習習慣一陣子
    • 主要契機一開始是想仿效我自己 2023 在 IG 做健身打卡的習慣
    • 用原子習慣方式,每天分享一則文章這樣持續學習與輸出
  • 覺得要如何可以持續的產出、進而發表成社群上的產出?
    • 花錢買課程:買了後會不想浪費錢就去學完
    • deadline driven:報名 iT 鐵人賽、演講議程
    • 團體讀書會:一個人會偷懶,找一群人持續學習一起前進
  • 相信有許多朋友可能也有經營自己社群帳號的想法,但可能會卡在「擔心自己不夠好、不知道能不能分享」這樣的心魔,你們一開始也有類似的困擾嗎?有什麼建議嗎?
    • 自己的經驗一開始如果部落格有埋一些 GA 或追蹤的話,會發現瀏覽數少得可憐,所以其實也不用想太多,不要覺得寫得不好。就當做是寫給自己看的筆記就好了,只是換個地方放。
  • 你們覺得經營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
    • 分享的勇氣:不要覺得自己不夠厲害沒辦法分享,分享出來試著用自己的話消化後輸出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 持續的習慣:一開始可能會受到一些量化的里程碑的影響,當達成後要怎麼找到內在動機去持續經營,往什麼方向去經營可能是我下一步需要想清楚的
  • 面對 JavaScript 或 Web 技術更迭的快速,該如何面對學不完、學不動的焦慮感了?
    • 覺得如果是以求職角度來學習,也算是 80/20 法則,像我前面演講的內容就比較屬於 80 的部分,不小心學太多了
    • 大方向可以去找你理想工作的 JD,看一下其中的職缺要求,看什麼不夠的去補上基本功就蠻足夠的了,新潮的技術能不能流行還有待時間考驗,心有餘力再了解就好

心得

感謝 JSDC 2024 主辦方的邀請,有機會能夠於今年末初試啼聲進行一場技術短講。

只能說萬事起頭難,第一次當講者還是有許多不夠完美的地方,像是選題範疇不夠大、內容超時講起來太趕等等。後來看了回放後也看到自己的許多問題,像是在前面介紹 Vite 那段原本是希望快速帶過,但可能因為前一晚沒睡好有時候感覺腦袋有點轉不過來,變得前面鋪陳太多稍嫌冗長我自己都想切 2 倍速或快轉了,也才導致後面 demo 時間不夠。

然後也發現原來主講當下我不自覺會清喉嚨,剛好 mic 我自己好像弄太近有點噴,聽起來感覺可能不是那麼舒適先對聽眾說聲抱歉了,提醒自己如果之後還有機會當講者希望能多多注意與進步一下。

另外覺得第一次當講者剛好遇到是直播的形式算是蠻好的,可以當做一個練習,不然一次挑戰底下坐著幾十人的類型可能會更緊張,也期待下次可以用舒適圈以外的主題來挑戰看看實體版。

最後,還是要向 JSDC 社群致上大大的敬意。短短一個月內,只有五個人就完成了講者招募、開發宣傳網頁、場佈等等工作,這個執行力及對技術社群的熱忱與凝聚力真的不容易,只能說辛苦了。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合作機會,一起技術交流與持續成長!